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走近嘉宜>>学习园地

上海市民办嘉一联合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作者:嘉宜初中更新时间:2016-02-12 08:57

(2016年-2020年)

序言

为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途径,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在认真总结学校办学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学校的具体实际,特制定2016-2020年学校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现状分析

一、学校概况

上海市民办嘉一联合中学的前身是上海市民办嘉宝高级中学,自2002年9月起,学校组建新的校董事会,并正式更名为上海市民办嘉一联合中学,2004年起学校移址到新建的棋盘路校址。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130多人,教职员工100人左右,学校秉承“诚信、乐学、高雅、笃行”的校训,学风笃实,校风优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十二五”期间,获得了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嘉定区文明单位、嘉定区办学先进单位、嘉定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办学优势

1、有乐于奉献、执行力强的管理团队

学校现有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10人,是一支年富力强的管理队伍,他们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创新开展条线工作,深入课堂探索教学改革,主动带教青年教师,分内工作求卓越,分外工作求合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2、有结构合理、教学精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0多名,平均年龄39岁,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50%。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0%,研究生学历达14%。他们爱岗敬业,注重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提升专业能力,注重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自我超越。近几年里,许多青年教师在市级和区级教育教学评比中获得优异成绩,不仅成为学校的品牌,更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中坚力量。

3、有行之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体制

基于学校是民办性质,在严格执行依法办学的前提下,学校制定了适合民办学校发展和激发教师积极性的学校章程、管理制度与运作模式。几年来,形成了以激励为主、教师自觉执行的良性运作模式,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

4、有促进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的办学特色

长期以来,学校努力打造科技教育特色,确立明确的创建目标,设置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培训有特长的辅导老师,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科技教育,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硕果累累,学校也连续被评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5、形成了名列前茅、持续稳定的办学质量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为切入点,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质量管理,办学质量名列前茅。几年来,优良的中考成绩为学校赢得了美誉。

三、问题剖析

1、基础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开办已有10多年,由于经费紧缺,许多设施设备落后陈旧,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方面跟不上公办学校更新发展的节奏,跟不上现代教育需求。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由于资金不足,校容校貌改造只能小打小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发展。

2、师资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稳定。由于民办教师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待遇等方面没有得到明确的政策支撑。因此,近几年,每年都有教学骨干流失。青年教师没有完全列入区级教师培训规划,参与区级培训机会较少,碎片化的培训影响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缺少区级骨干教师,在学科引领等方面缺少领头羊。

3、课程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校本课程有20多门,但范围不广,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中考改革行将到来,如何根据学生需求构建校本课程,为特殊学生量身定做课程,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打造品牌学科方面还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与实践。

4、德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缺乏深刻而有影响力的特色项目,班主任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大多数没有班主任经历,有后继乏人之忧。

5、学校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之一,由于受经费限制,在聘请高层次辅导人员、硬件建设和组织学生科技活动等方面与创建目标还存在差距。英语教学是学校的学科特色之一,由于教师年轻化、来自全国各省市,英语教学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第二部分 目标定位

一、办学理念

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1、把学校建设成为富有自己特色的时代精神家园。传承、汇聚先进文明,营造、发展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使学校成为人人向往和敬重的文化圣地。

2、全面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成为情感、意志、性格和谐发展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3、推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和谐发展。以学生为本,自觉关注教师,使广大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二、办学目标

符合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关注每一位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努力做到“人有我优、人有我精”,成为社会声誉好、知名度高、办学特色显现、家长放心、学生向往的优质学校。

三、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社会责任感强、文化基础厚实、整体素养优化、个性特长显现、初具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1、一个方向:激活智慧潜能、促进主体发展。

2、四种意识:公民意识、民族意识、现代意识、国际意识。

3、六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活动、学会自理、学会选择、学会研究、学会合作。

第三部分 重点项目与特色项目

一、重点项目:青年教师成长工程

1、目标:

唤醒青年教师自主意识,激活青年教师的内部动力机制,增强青年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形成一支师德高尚、视野开阔、业务精良、勇于超越的青年教师队伍。

2、措施:

(1)通过制定规划,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目标。

(2)通过师德教育,使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有较大提高,增强其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3)通过专题学习,使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

(4)通过科研培训,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5)通过教学评比,使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促进一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骨干教师。

(6)通过班主任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育德能力,使其胜任班主任工作。

3、达成标识

(1)10%的青年教师评上中学高级教师。

(2)50%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中获奖。

(3)5%~10%的青年教师能评上区(菊园新区)级骨干教师。

二、特色项目:科技教育

1、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蝉联以“科技制作”为创新项目的嘉定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2、措施:

(1)研发科技校本课程,在不同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

(2)提升科技辅导员的素养,造就若干名名师。

(3)加强骨干科技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

(4)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小能手、小研究员。

(5)进一步丰富学校日常科技教育和科技节活动,形成品牌项目。

3、达成标识

(1)蝉联嘉定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争取创建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2)形成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3)形成科技教育精品项目。

(4)为上一级学校输送科技特长学生。

第四部分 条线工作

一、学校管理

1、目标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学校发展愿景,把“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传承办学优势、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品质。

2、措施

(1)在全面总结和评估“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学校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办学规模、办学优势、已有特色、面临挑战和存在问题等诸方面进行梳理、诊断、分析和研究,明确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的起点。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以教师为本,强化人力资源和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的理念。结合嘉定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嘉定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区域教育发展要求,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确立适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发掘、提炼和凸显办学特色,使规划体现学校个性和办学特色。

(2)聚焦文化育人,制定“学校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对学校现有的价值理念进行细致地梳理,科学构建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凸显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

对现有的学校精神和校训以及“三风”进行科学梳理和内涵诠释,统领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计划,全面梳理、修订、完善学校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有章可循、遵章办事、制度育人、依法治校的办学氛围。实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计划,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文化平台,有计划开展学校文化论坛活动,有计划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实施教师形象文化建设计划,自觉塑造“博雅、睿智、淡泊、亲和”的嘉定教师形象。

积极参评嘉定区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纳入教育综合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打造学校文化品牌,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为增强师生文化素养提供更多的文化平台,为师生发展创设更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为社区服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为品质教育提供精神价值和智力支撑。

(3)强化依法治校行为,提升师生家长满意度

学习贯彻执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法纪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坚持民主管理学校,强化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党政工各司其职,坚持党务校务公开,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坚持学校重大事务提交教代会审议决议。不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学校发展,每年修订若干管理制度,最后重新编印《管理手册》。梳理学校精细化管理流程,力争五年内形成汇编《精细化管理流程手册》。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管理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加强理论学习,构建学习型团队。在学习中提升理论水平,并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能力。努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政治坚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廉政勤政的坚强领导集体。建立学校后备干部人才库,设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搭建多方面的青年教师展示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及时发现优秀人才,加以培养和选拔。

二、师资建设

1、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为中心,以培养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强化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激励机制,内培为主,外引相辅,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措施

(1)以“加强师德修养,提升育人品质”为目标,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好教师”为主题,开展师德建设专项行动,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做到遵纪守法,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自觉抵制有偿家教,努力塑造“博雅、睿智、淡泊、亲和”的教师形象。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多通道、开放的教师培训体系,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现代教师队伍,为深化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以基于教材教法分析的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研修一体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引导广大教师勤练教学基本功,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基础资源和有效促进。

(4)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以赛促培,提高青年教师专业能力。

(5)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促进教师成才、成名、成家,形成学校优秀教师群体。

三、德育工作

1、目标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发挥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德育职能,逐步形成队伍精良、方法创新、途径广泛、资源优化、管理顺畅高效的德育工作局面,打造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生态校园,培养学生“晓自律、明礼仪、有诚信、懂感恩、知荣辱、勤学习、常健体”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措施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科学构建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以转化、内化、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结合学生群体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初步形成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构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融入,强调德育的“知行统一”和“学思结合”,推动德育内容体系在课堂教学、校外教育、教师队伍等领域有效落实。

(2)做深做实“学科德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针对进一步加强学科育人实效的问题,结合各学科特点和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科学地配置到各相关学科之中,促进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学科内容与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

(3)加强师德规范和德育师训体系建设。以提升师德和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为目标,倡导和弘扬“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德理念,构建以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师德规范和师训体系。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育人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4)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开展心理辅导。

四、课程建设

1、目标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自信心为出发点,以培养身心健康、正直的未来建设人才为宗旨,认真落实课改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掘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增强优质均衡的内生动力,确保优质师资和优质课堂,优化学生实践与体验全过程。

2、措施

(1)推进基于品质提升的学校改进计划。强化学校文化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致力于学校内涵发展和内部改革,建立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立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型。

(2)推进以“课程—课堂—践行”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加强完善课程建设环节,持续优化课程实施环节,重点突破课程评价环节。在课程建设上,要以新一轮高考改革为契机,从立足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加大校本课程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结构;在课程实施上,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融入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把“基于标准的教学”作为落实素质教育、落实减负增效的重要手段,持续优化课程实施;在课程评价上,要转变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指标的固有观念,把评价的重心聚焦到对学生个体的过程进步和全面发展上来。

(3)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生态。开发科技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开发互联网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群,探索信息技术转变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教材资源,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活动、亲身体验等形式促进“做中学”和通过探索实践跨学科学习、任务化学习、翻转课堂、慕课等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创新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并创造适合我校学生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教学研究,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根本,深刻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研究教育成本,研究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管理,形成集体智慧,做到功在课前,利在课上,思在课下。

(5)继续实施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构建综合素质发展指标和纪实观测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客观记录和科学分析。
进一步从学业水平、学习动力、学业负担、师生关系、品德行为、身心健康等十个方面综合评价学校的学业质量,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状况,促进学校学业质量观的转变,为营造学生评价改革的良好环境氛围提供有力保障。

(6)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坚持走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科研兴校”之路,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干部带头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提倡全体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坚持课题工作化的原则,切实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破解难题的能力。

五、团队工作

1、目标

以社会实践为途径,完善少先队阵地建设,探索少先队活动课模式;以团带队,提升团队员的自主管理能力,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开展团员团干部活动,形成“一校一品”。

2、措施

(1)开展学校各级各类团队干部培训,进一步形成由自主管理委员会和少先队大队部领衔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机制框架。

(2)进一步发展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参与跨校、跨区的学生社团交流活动实践,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体验自身价值,发展自身能力与特长,逐步使其成为我校少先队工作特色。

(3)加强团队工作与学校课程改革、选修活动课、社团活动等重大活动的设计、运作有机结合的研究。

六、艺术教育

1、目标

做精、做强联中艺术教育,在区内扩大学校艺术教育的品牌影响力,探索从艺术教育走向教育艺术的变革之路。

2、措施

(1)结合新课程理念,充分认识并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艺术表现水平和艺术创新水平,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真正实现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的最高目标。

(2)健全艺术课程体系,形成系统性、连贯性、螺旋性的课程内容,形成具有联中特色的艺术校本课程。

(3)加强艺术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研,完成艺术课题的结题工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多种舞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注重学科教学与现代媒体技术的整合,提高艺术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努力培养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艺术教师队伍。

(5)组织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画社、纸塑工作坊等艺术社团活动,开设丰富优质的活动课程,争创联中艺术特色品牌。

七、体育卫生工作

1、目标

关注教师学科专业成长,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功底、理论修养、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体育健康测试合格率95%以上。

2、措施

(1)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以抓广播操和体育课质量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开足并上好体育课。

(2)构建体育课程、阳光体育运动、体育社团、课余训练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与教学改革目标相一致的学校体育改革目标体系。

(3)深入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阳光体育活动,举办小型趣味体育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开展“一班一品”校园体育特色建设。

(4)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树立安全第一思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指导并检查食堂卫生工作,引导学生科学用膳,确保用餐安全;关注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引导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关注学生用眼卫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近视率提高。

八、特色工作

1、目标

贯彻《嘉定教育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面实施新科学课程,整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扎实推进“普及科技教育,提升创新能力”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蝉联嘉定区科技特色学校,争创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

2、措施

(1)成立校本课程的研究小组,在不同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

(2)健全学校科技教师培养制度,努力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骨干科技教师梯队。

(3)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小能手、小研究员,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比赛,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机会。

(4)进一步丰富学校日常科技教育和科技节活动,形成品牌项目。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1、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建立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大学校五年规划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工了解规划,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增强执行规划的权威性、自觉性。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促进校务公开。

2、加强学校现代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学校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执行力度,使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真正做到依法办学、科学管理。

3、加强教育科研。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训,实施“以点带面”的科研管理和运作模式,打造一支具有较强教科研能力的科研团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后勤保障。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科学合理的编制每年预算。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固定资产,提高资产使用率。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用于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设施配置、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对外交流等。保障并努力提升教师福利水平。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创造最大效益。进一步健全后勤管理制度,注重后勤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重视安全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财产安全。

5、建立规划达成评估机制。⑴建立实施机制。成立学校规划制定小组,规划领导小组要定期开会,解决重大问题,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积极寻求政府、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外部支持。⑵完善评估制度。围绕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开展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⑶加强监督检查。各部门应深入学习发展规划,围绕发展规划制定部门相应的发展规划。立足规划,各部门明晰领导与管理的重心与责任,通过培训、检查反馈、评价等手段保障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不产生偏差,进而达成充分的教育合力。建立发展目标达成度的自主评价系统,同时邀请教育专家和督导部门对目标达成进行实地调研评估,并通过家长、学生的座谈、问卷进行配套分析。


第六部分:条线工作五年目标分年度达成细目表

条线工作(项目)

总目标

年度

年度目标

主 要 措 施

达成标识

责任

部门

德育与团队

1 、创建文化建设示范校。 2 、培养诚实守信、热爱学习、情趣 高雅 、踏实求进的现代合格公民;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3 、提升全体教师育德能力。

4 、完善少先队阵地建设,探索少先队活动课的多种形式。

 

2016.1 ~ 2016.12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 、丰富家委会工作内容。

3 、加强青年班主任培训。

4 、形成由自主管理委员会和少先队大队部领衔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机制框架。

1 、 创作能充分体现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的联中校歌。

2 、创建新一轮温馨教室。

3 、建立家长半日工作制和家长沙龙活动制度。

4 、加强青年班主任培训。

5 、开展各级各类团队干部培训,奠定规范和自主相统一的中队管理模式基础。

1 、联中学生人人会唱联中校歌。

2 、家委会半日工作和六年级家长沙龙正常开展。

3 、少先队工作年终考评获得特色奖;争取共青团组织年终考评红旗团组织。

政教处

团队

2017.1 ~ 2017.12

1 、开发 “幸福课程之我爱学习”校本德育课程。

2 、完善家委会工作内容与形式。

3 、加强青年班主任跟岗培训。

4 、形成一定数量特色学生社团,在校内学生活动中达到一定知名度。

1 、深入开展各类校本节日活动。

2 、办好六年级家长沙龙,结合六年级学生与家长实际需要,形成沙龙系列化主题。

3 、加强青年班主任跟岗培训。

4 、在试点基础上,再建立一批学生社团,做好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活动时间、场地,配备指导教师等工作。

1 、完成 “幸福课程之我爱学习”校本德育课程初稿。

2 、家委会工作自动化运转。

3 、争创少先队工作年终考评特色奖;争取共青团组织年终考评保持红旗团组织。

2018.1 ~ 2018.12

1 、创建文化建设示范校。

2 、家委会工作形成特色。

3 、提升青年班主任育德技能。

1 、校本节日活动有创新有亮点。

2 、提炼家委会工作亮点,总结特色。

3 、举办青年班主任技能评比活动。

4 、进一步发展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参与跨校、跨区的学生社团交流活动,创学生社团特色品牌。

1 、参评区级文化建设示范校。

2 、参评区级优秀家长学校。

3 、争创少先队工作年终考评特色奖;争取共青团组织年终考评保持红旗团组织。

政教处

团队

2019.1 ~ 2020.12

1 、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造就一批优秀的青年班主任。

2 、开发有特色的主题活动。

3 、品牌学生社团在市获得知名度,形成学校特色。

1 、落实新老班主任结对,做好青年班主任技能培训工作。

2 、 深入开展“爱嘉学子”行动计划,结合学校传统节日,立足两纲,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

3 、通过承办大型校际、区级活动,将学校团队工作机制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并最终成为我校少先队工作特色。

1 、班主任年龄结构得到优化。

2 、能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经验、典型案例。

3 、争取少先队工作年终考评获得特色奖;争取共青团组织年终考评保持红旗团组织。

课程与教学

1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自信心为出发点,以培养身心健康、正直的未来建设人才为宗旨,认真落实课改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 、发掘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 增强优质均衡的内生动力,确保优质师资和优质课堂,优化学生实践与体验全过程。

2016.1 ~ 2016.12

1 、严格落实教学五环节和教学常规工作。

2 、完善学校课程规划,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明确课程目标。

3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管理。

1 、加强对教学常规工作的监控与指导,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质量。

2 、完善课堂展示与检查机制(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评优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每日课堂开放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常态检查。

3 、定期开展行政课堂调研和推门听课活动,对教学常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 、通过信息收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发展诉求,设置促进师生发展的学校课程。规范课程申报、审核、开发、实施、评价和激励流程。

5 、加强校本培训,明确课程目标意识,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责任感。

6 、加大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优化教师数字素养,利用云技术,建设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实现 网络教研。

1 、各类展示课、评比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亮点有所呈现,学生学习热情有所提升,教学效率高。

2 、在行政课堂督导过程中,教师主动改进教学行为,并在追踪督导中得以体现。

3 、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课程专题培训。

4 、全校教师参与网络教研,使学校教学管理更民主、更透明。

教务处

师训办

2017.1 ~ 2017.12

1 、加强教师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2 、加强教师课程执行力,分层教学得以在课程实施中体现,孕育种子课程。

3 、加强学生的共性与特长发展的培养。

 

1 、定期开展教学专家讲座、教学工作研讨会和学科教研,增强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2 、定期研讨班级教学情况,研究学情,分层教学,加强教学五环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累教学研究资料。

3 、建立以备课组长为核心,全体备课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各年级学科教学研究机制,定期进行学科教学研讨活动,研究学科标准、研究考试,实现资源整合、互通共享,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应考素质。

4 、积极开发校本资源、社会资源,在区教师进修学院、共建单位的指导下,深化课程建设内涵。

5 、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构建符合学生共性学习需求的课堂;符合学生个性学习需求的“定制课程”,注重课堂教学分层,让每个孩子得到适切的发展。

1 、学校各类教学学习活动教师参与率 100% ,且教师有成文的培训学习心得。

2 、教学研究富有成效,教学成绩呈稳中求进的趋势。

3 、备课组活动实效性高,每个年级都能形成 1-2 个校先进备课组。

4 、通过学科教学研究,充分解读课程标准,学生中考成绩名列前茅。

5 、共性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团体学习中,学生拥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对于个性化的提优或补差生,教师与其共同协商定制适宜的学习方案,并有所成效。

教务处

师训办

2018.1 ~ 2018.12

1 、加强教师合作型团队建设,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深化和细化教学五环节研究,优化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改进课堂教学。

2 、围绕“课程 — 课堂 — 践行”为主线的教学改革,继续推进课堂转型项目研究,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提升。

1 、教研组建设落到实处,采取专家,提升教研组活动品质,六大教研组找准特色发展定位,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组内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作用,加强团队合作,有效提升教研组核心竞争力。

2 、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深刻领悟绿色指标,提升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改进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辅导、作业设计、学习评价等环节,共享优秀教学方法,建立校本教育资源库。

3 、定期开展专家讲座、教学评优、微课评比等多元形式的专题学习实践活动,加强对课堂转型项目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学效率。

1 、六大教研组均形成“一组一品”,力争 2-3 个教研组被评选为区优秀教研组。

2 、各教研组在深度研讨的基础上,形成 1 套试运行教学资源材料,用于资源共享,并不断完善。

3 、通过对教学五环节的有效研究,实现学生学习通过项目研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4 、形成课堂转型校本刊物、影像资料,共享于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在各类评比活动中,评选出若干名在课堂转型实践中的优秀教师。

教务处

师训办

2019.1 ~ 2020.12

1 、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打造优秀教师队伍,完善教学成果奖励制度,促进教学品质提升。

2 、打造精品课程,形成学校特色课程,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 、构建学生个性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 、开展区级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1 、校内定期开展教学评优活动,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市、区级教学评优。 建立以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科新星为主体的优秀教师梯队构架,对其 进行分层培养,为不同的教师量身定制专业成长计划,以市、区级专家带教、校内师徒结对、教学实践磨练等形式优化学校优秀教师队伍。

2 、打造若干门精品课程,完善各类教学成果奖励制度,促进学科教学类获奖率及含金量提升。

3 、利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个性化成长轨迹,并根据分层评价的原则,对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4 、提炼学校教学改进、课程建设有效经验,出版教学专题刊物,进行区级展示。

1 、定期向市、区级教学评优活动输送人才,教师获奖率逐年递增。

2 、学校建立精品课程群,形成以融合人文和科技特色的校本课程。各教研组印刷出版 1 套教学资源材料,用于指导组内教师教学。

3 、师生各类教学成果获奖率、含金量均有所提升。学生在核心竞赛中,有所斩获。

4 、利用云技术,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5 、开展区级教学交流研讨活动。

教务处

师训办

师资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为中心,以培养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强化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激励机制,内培为主,外引相辅,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016.1 ~ 2016.12

1 、完善师训规划,强化培养管理制度,构建教师发展机制。

2 、全体教师制定个人五年发展规划。

1 、完成教师发展需求调研,完善教师培训规划,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适切的发展。

2 、修订《嘉一联中教师师德规范管理条例》、《嘉一联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等制度,让教师发展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3 、全体教师制定个人五年发展规划。

1 、修订《嘉一联中青年教师自主培养制度》等规章制度。

2 、全体教师完成个人五年发展规划制定工作。

党支部

师训办

2017.1 ~ 2017.12

1 、推动师德建设工作改革创新,优化巩固师德建设成果。

2 、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1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重视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增强法规意识;学习师德规范和师德典型事迹,提高师德养成的自觉性。

2 、举办书法、国画等人文素养培训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3 、加强班主任专题培训。

1 、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2 、推选 1-2 名区级师德标兵和 1-2 名区级优秀班主任。

2018.1 ~ 2018.12

立足课堂,构建“教研”、“科研”、“培训”三结合的教师职务培训新模式,促进学校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1 、以研究课、示范课、特色课、反思教学课等形式来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2 、以教研组为培训单位,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作业”为抓手, 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智慧,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 、总结骨干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经验,加以推广。

1 、培养 1-2 名区学科新星和骨干教师。

2 、评选 1-2 个区先进教研组。

 

党支部

师训办

2019.1 ~ 2020.12

从教育实践中有效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并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以达到示范辐射作用;使合格教师进入成熟型阶段,从成熟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并涌现出一批校、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自主培养的新模式并加以推广。

1 、以“沙龙研讨”、“论坛分享”、“微信互动”等方式,定期开展班主任培训活动。

2 、举办教师教育教学展示和评比活动

3 、出版教育教学论文集。

4 、举办青年教师论坛,为青年教师展示自我搭建多维平台。

 

1 、评选 12 名校优秀班主任。

2 、培养 1-2 名区级骨干班主任、 4-5 名校骨干班主任。 1-2 名区学科新星, 8-10 名校骨干教师。

3 、出版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

4 、总结学校教师培训工作。

特色建设

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蝉联嘉定区科技特色学校,争创市科技特色学校。

2016.1 ~ 2016.12

1 、研制科技校本课程,在不同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

2 、争创嘉定区科技创新工作站。

1 、成立校本课程的研究小组,在不同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

2 、成立 DI 创新思维课程的辅导教师团队。

3 、聘请科技专家担任科技副校长,为学校科技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4 、加强校内创新项目的辅导力度。

 

1 、形成各学科的科技校本教材。

2 、 DI 创新思维课程团队参赛。

3 、争创嘉定区创新工作站。

科技组

2017.1 ~ 2017.12

加强骨干科技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

1 、加强科技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辅导能力。

2 、加强骨干科技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

3 、健全学校科技教师培养制度,努力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骨干科技教师梯队。

1 、辅导员指导能力明显提高。

2 、科技教育成果显著。

2018.1 ~ 2018.12

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小能手、小研究员。

1 、加大科技拓展课程的开发,尽可能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

2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探究活动,制定并实施研究课题。

3 、健全学校科技小能手、小研究员的培养模式,强化分年级、分学科项目指导。

培养科技小能手、小研究员人数超区平均。

2019.1 ~ 2020.12

完善系统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

 

1 、分年级、分学科进行不同层次的科技校本课程的研究。

2 、提高学生、教师在大型科技竞赛中获奖率和获奖等级。

1 、科技校本教材汇编成册。

2 、学生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人数稳中有升。

科技组

艺体教育

1 、做精、做强联中艺术教育,在区内扩大学校艺术教育的品牌影响力,探索从艺术教育走向教育艺术的变革之路。

2 、 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熟练掌握 1—2 项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体育健康测试合格率 95% 。

 

2016.1 ~ 2016.12

1 、塑造精湛的艺术教师队伍。

2 、扎实开展艺术社团活动

3 、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1 、以教科研为平台推进艺术教师发展。

2 、利用各级竞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3 、名师引领带教加快青年艺术教师成长。

4 、将艺术社团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

5 、 以抓广播操和体育课质量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确保学生每 天锻炼 1 小时,开足并上好体育课。

1 、打造三级艺术骨干教师队伍。

2 、建立若干个特色社团。

3 、参加区级大课间比赛,成绩有所提高。

艺术组

体育组

2017.1 ~ 2017.12

1 、研发优质丰富的艺术社团课程,做精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大力提升社团活动品质。

2 、优化艺术社团活动。

3 、 构建体育课程、阳光体育运动、体育社团、课余训练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与教学改革目标相一致的学校体育改革目标体系。

1 、从校情学情出发,研发纸塑、书画、民乐、合唱等艺术校本课程。

2 、构建艺术教育精品课程。

3 、初步建立联中艺术教育资源库和艺术教育微课程共享平台。

4 、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阳光体育活动,举办小型趣味体育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1 、编制艺术校本教材。

2 、编制系列艺术教育精品课程。

3 、初步形成联中艺术教育资源库。

4 、举办小型趣味体育活动。

2018.1 ~ 2018.12

1 、完善学校艺术教育评价机制

2 、探索从艺术教育走向教育艺术的变革之路。

3 、开展“一班一品”校园体育特色建设。

1 、在艺术课程注重民族文化的渗透,重视学生的艺术道德修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激励精神,温润心灵;

2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利用课内和校级艺术节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3 、开展“一班一品”校园体育特色建设。

1 、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有所提高。

2 、学生参与校级艺术节覆盖率超过 50% 。

3 举办“一班一品”校园体育特色竞赛。

艺术组

体育组

2019.1 ~ 2020.12

1 、扩大学校艺术教育在区内的影响,争创联中品牌。

2 、加强体育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突破 1—2 个竞技项目。

1 、做精艺术社团活动,积极参加各级艺术节活动,争创佳绩,扩大影响。

2 、在“一班一品”的基础上,拓展学校群体特色项目。组建 1—2 个训练队,参加区级体育竞技比赛。

1 、在各级艺术节活动中成绩突出。

2 、争取面向全区举行艺术项目展示活动。

3 、组队参加区级体育竞技比赛,成绩有突破。

本规划经第三届第七次教代会审议通过。

联系电话:021-69900500 学校地址: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棋盘路1580号

copyright©2017 上海市民办嘉宜初级中学

沪ICP备11021021号-4  |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4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