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走近嘉宜>>学习园地

嘉定区2015—2020年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作者:嘉宜初中更新时间:2017-03-14 20:22

 

文化铸魂 科技提升

嘉定区2015—2020年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嘉定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现就本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打造区域教育改革特色,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区域优势

    1.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化之地”

嘉定建城800年,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素有“教化嘉定”之称。嘉定拥有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完好保存着宋代嘉定孔庙、明代秋霞圃、古猗园等众多文化瑰宝;嘉定竹刻、黄草编织等众多“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审美价值;嘉定三状元、现代三任嘉定籍外交部长等名人的品质风范,激励莘莘学子,优秀的“家风家训”深深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承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2.集聚创新资源的“科技之城”

早在1958年,嘉定就被市委、市政府列为上海科学卫星城,1960年又被列为发展新兴科学技术的基地之一,一大批部、市属科研机构落户嘉定。新世纪初,嘉定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汽车嘉定”,明确了区域功能定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嘉定再度筑巢引凤,吸引一批更具分量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总部带着产业化项目落地,聚集了“十一所、二中心、二基地”的国家级高新科技资源。

    二、改革基础

1.转型创新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近年来,嘉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对接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打造发展新优势,建设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提出了聚焦“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品质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党建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为契机,开展“教化之城·礼乐嘉定”文化文明建设,促进嘉定市民文明素养和行为方式提升,全面提高城市文明和社会和谐程度。

2.积淀三十多年的教育改革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嘉定教育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改革、发展的脚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嘉定进行了以“经、科、教”结合为标志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经济、科技、教育全面统筹,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996年,嘉定被国家教委列为“构建督导评估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个实验联系区(县)之一,先后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国家实验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实践基地、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8年,嘉定区全面实施教育经费统筹,从源头上保证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嘉定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区,涌现出一大批现代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文化品牌学校。同时,嘉定强势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创新人才“百、千、万”培养计划,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嘉定特色的科技教育经验。

3.融入城市品质发展的教育愿景

嘉定教育主动融入嘉定城市品质发展战略,2012年提出“传承教化之风,镕铸品质教育”的理念,争取用5~10年的改革努力,围绕“文化铸魂、科技提升”主线,进一步凝聚自身优势,注重区域文化的培植和熏陶,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的丰富底蕴,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品质、创新品质和生命品质,努力形成富有人文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嘉定教育改革样本,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适合、普惠、优质,能满足现代化人力资源培养需要的高品质教育服务。

三、改革目标

在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中,嘉定区的定位是开展以文化铸魂科技提升为主要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到2020年,努力实现以下五个目标一是以文化和科技为特色的育人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三是教师人才梯队和专业能力建设实效明显,四是多元开放、深度融合的教育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五是统筹联动、持续推进的教育改革新机制基本确立,科学发展、动态适应嘉定现代化新型城市功能定位和需求,为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可以复制的区域改革经验。

    四、改革任务

    (一)聚焦区域改革特色,完善全面育人体系

1.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区教育、宣传、文广部门三方联动,以区域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源为依托,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全民人文教育主题活动,将嘉定竹刻、黄草编织、武举文化等传统项目融入中小学课堂及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为“教化嘉定”的传承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2.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内涵

坚持文化立校,确保办学理念、历史传承、制度创新、学术素养、校园文化、团队精神等学校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学校“十三五”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的辐射效应和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促进每一所学校成为人文底蕴丰厚、文化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学校。

3.创新学校美育实践

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结合,开展艺术家进校园等活动,拓展艺术教育新途径。推进中小学校艺术类课程改革,构筑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美育课程体系,加强音乐、美术等学科师资的共通共融,提高教师以美育人的能力。

4.实施立足区域科技优势的教育创新工程

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全面实施新科学课程,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扎实推进以“普及科技教育,提升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和五大科技创新拓展基地,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5.优化校内外育人生态环境

深化“教化之城·礼乐嘉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爱嘉学子在行动”区域活动品牌。依托嘉定孔庙、安亭汽车城、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等优质社会资源,开展“爱赏嘉定·文化科技之旅”活动,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成100个中小学生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多层面、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6.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以“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为目标,系统推进各学段体育教学改革。开展“一校一品”校园体育特色建设,深化嘉定“大课间”特色项目,营造“阳光、活力、多彩”的校园健身氛围。以校园足球联盟为突破,构建校园“三大球”联盟。加大对重点项目及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室内体育场馆建筑体量,提高新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共建共享学区内的体育设施,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空间。

7.提供优质特殊教育服务

编制区域推进医教结合发展规划,加强区教育、卫生、财政、人社、残联等部门统筹联动,实现医教结合工作常态化管理和无缝衔接。建立区特殊教育及康复中心,完善成佳学校软硬件建设,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开发区本特殊教育个性化课程,实现区域内残疾儿童医教结合服务全覆盖,打造全市一流特殊教育。

(二)聚焦人文科技内涵,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8.推进基于品质提升的学校改进计划

 坚持下移重心、激发学校活力,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办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品质学校。学前教育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85%以上园所办学成效达到良好;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校着力强化学校文化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致力于学校内涵发展和内部改革,建立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立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型;职业教育和社区学校密切关注就业导向和社会需求,拓宽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本治理新机制,增强学校自我更新能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9.推进区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以“培养身心健康品行良好的现代公民”为目标,研发“学生幸福课程”,一体化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中小幼有机衔接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组建区域幼儿园科技联盟,开发幼儿园科技启蒙教育课程,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科学兴趣。实施民办三级园课程管理方案,建构民办三级幼儿园课程体系。研发融合人文和科技特色的区本STEAM课程,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协调发展。建立科技创新交互式课程体系,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专用基地,开发中小学科技课程区本教材,搭建适合学生科技学习、实践的交互式平台。推动社会教育资源课程建设,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和实践体验。

10.推进以“课程—课堂—践行”为主线的教学改革

推进新一轮课程改进、课堂转型实验项目,实施以“课程—课堂—践行”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建立“两微”(微课模型、课堂微技术)项目研究组、校本“核心课程”研发联盟,成立“个性化学习中心”并开发相应课程,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增值评价、学习诊断、个性化学习等子项目的研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11.推进实施“慧雅”阅读项目

研发“慧雅”阅读校本课程,拓展阅读范围,丰富阅读路径,全面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成立区域“慧雅”阅读中心,组建计划推进联盟,建构区域资源支持体系。推广“中华经典诗乐启蒙”成果,通过资源整合、教材编写、试点实验等,把成果转化成“诗乐教”一体的课堂学习体验,丰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力。

12.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生态

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体现区域人文和科技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构建本区名师示范课程资源库,为网络教研、网上课程、网络互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高品质的数字资源和服务。完善“嘉定教育云”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基于学生真实需求和问题收集分析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指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开发互联网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群,探索信息技术转变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建设30所“信息素养学校”,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学校教育活动和管理服务水平。

13.实施高中特色多样发展项目

关注区域高中自主选择、分层学习的校本建设,关注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关注高中生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培育,创建市区两级特色高中,成立高中教育发展联盟,探索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学校教育相互渗透机制,探索高中特长生培养和招生机制,探索高中特色课程共享机制,开展区域高中优势学科建设项目、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项目、高中学业增值评价和学习诊断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多样发展,学生全面有个性成长的高中教育格局。

14.建立学生“六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研发基础教育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围绕德能、情能、智能、创能、体能、美能的“六能”评价内容指标,科学构建综合素质发展指标和纪实观测体系,开发学生个性化成长纪实报告,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客观记录和科学分析。

(三)聚焦生涯和能力发展,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15.推进学前教育“雁群”发展项目

实施优质幼儿园引领的“头雁计划”、结对和联盟等形式的“雁翎计划”、“新雁计划”、“新园丁工程”以及“新雁优秀教师行动项目”,构建区域学前教育教师人才库。着重培养一批熟悉优秀传统文化、擅长科技启蒙教育的特色幼儿教师。

16.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

深化研训教一体的教师培训计划,与高等院校合作,形成教师专业能力培训长效机制。建立以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科新星为主体的“五级”优秀教师梯队构架,实施多层次、多途径、多平台的优秀教师专业培训提升计划,促进教育高端人才培养与发展,全区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达到30名,正高级职称教师达到10名。实施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发展专业化的优秀教师团队。

17.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实施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组织教师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和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建立区级与校本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全面推进区域性网络研修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选拔一批教师组成智慧教师种子队伍,开展多种模式智慧教学探索、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试验,生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智慧教学案例,带动全区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

18.打造“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

加强技能培训,新任专业教师持证上岗。支持学校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建立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资格证书,拓宽职业教育教师来源。除公共课、基础课外,专任教师在一定年限内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进入“双师型”系列的教师,每5年在行业企业实践累计1年以上。

19.健全特色学科教师引入机制

突破用人瓶颈,加大文化和科技类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建立艺术、体育、科技、职业教育等技能型、实践型人才遴选招聘和兼职教师制度,建立不少于100人的特色人才库,形成名师成长制度环境。

    (四)聚焦教育融合互动,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

20.建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

      发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以“组团式联盟”、“委托管理”和“引擎助力”为策略,建立教育、科技和文化部门共同协作的办学支持系统。联动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探索建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办好家长和社会信得过、家门口的高品质学校,形成品质教育优质均衡、合作共生和内涵发展新亮点。

21.深化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机制

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机制,重点在“一核两翼”地区开办国际学校或国际班,满足区域多元就学需要,完善区域教育结构。支持部分普通高中选用优秀境外课程,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间教育合作,提高师生间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和层次,提升教育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

22.索职业教育学段衔接体系改革

主动对接中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完善中高职贯通(3+2)培养模式,深化基于学分制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改革,探索“3+4”中职和本科贯通衔接。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加快中等职业学校改扩建工程,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建设一批重点专业,构建区域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体系。

23.完善跨部门联动和校企深度融合制度

建立区域推进产学研领导小组,构建区域职业教育全面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的机制。加强嘉定职教集团建设,扩大校企合作覆盖面,到2020年区域内不少于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成为集团成员单位。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区域分布和专业设置,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定期发布制度,健全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快速响应机制。

24.建立区域终身教育促进机制

各街镇建立指导协调和工作机构,推进本地区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工作。开展社区公共教育机构实体化、场所标准化和队伍专业化建设,形成全覆盖的社区公共教育办学网络。推进街镇老年学校能力提升工程,在老年教育机构广泛建立科普专用教室,大力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发挥区学习型组织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作用,实现全区三分之二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镇)、家庭等成为学习型组织。

    25.完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机制

    研制区域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区域民办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探索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和政策。尝试通过租赁、托管、合作等方式,扩展民办学校办学渠道和空间,形成民办教育办学支持体系。成立民办教育发展联盟,创建区域民办学校特色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民办学校教师收入分配动态增长机制。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多样化的第三方评价,建立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社会化评价模式。

   (五)聚焦统筹联动机制,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26.健全部门协同改革机制

强化区政府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小组统筹职能,发挥区教育咨

询委员会智库作用,采取联合调研、部门会商等方式,建立教育改革重大政策突破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重大问题。根据区域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总体发展目标,形成“委办局协同推进、街镇属地化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督查”的工作机制,畅通教育内部衔接和与外部融通渠道。

27.加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区域人口变化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因素,科学优化区域学校规模、层次和类型,全力推进公建配套学校建设,保障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社区公共教育机构实体化、标准化建设,满足不同人群接受教育服务的合理需求。

28.创新教育人才“区管校聘”机制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体制,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管聘机制。建立“分流、轮换、柔性流动”相结合的校长、教师流动机制,达到每年不少于15%的教师流动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教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29.建立与研发、学术、文化等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内汽车企业、高新产业园区、企业总部、文化场馆的资源优势,加快教育人才培养、开展前沿教学研究、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提高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重点开展与市教科院普教所教育合作研究项目,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在学校改进、课程建设、教师发展、评价改革等领域选择关键点和突破口进行改革,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内涵。

30.完善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

    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建立、健全区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决策议事机制。完善对街镇、委办局履行教育职责,促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监督机制。加强发展性督导内涵建设,构建新型的督导途径与方法,提升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教能力。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督导并向社会公示公告制度。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探索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自主开展,与委托专业研究机构、评估机构实施第三方教育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测相结合的新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凝聚整体改革合力

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加强舆论宣传,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广泛接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有效处理和反馈信息,为优化教育决策、促进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社会资源和舆论支撑。

(二)强化创新激励措施

加大对综合改革实验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确立一批改革示范项目和改革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推广典型做法和经验。把改革试点成效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成效显著的街镇和学校,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确定的重大改革项目及其进展情况,设立区教育综合改革专项资金,确保教育综合改革项目顺利推进,全力保障教育综合改革顺利开展。

(四)完善改革督查机制

建立教育综合改革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约束,将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责任人,确保可衡量、可检查。建立健全重大改革决策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联系电话:021-69900500 学校地址: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棋盘路1580号

copyright©2017 上海市民办嘉宜初级中学

沪ICP备11021021号-4  |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4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