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实践的重要表征。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嘉宜初中教师队伍坚持对“好课程何以专业化”的理论研究,探索“好课程如何得到好结果”的实践路径。为促进教师间交流探讨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我校搭建多元平台,发挥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于4月开展了优秀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展示及系列研讨活动。
青蓝携手共成长,且行且思且芬芳
参与本次教研活动的公开课授课教师,包括本校资深的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课前,为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在新课标理念驱动下,执教教师及研讨团队直击“教学实际与预期不符”、“学生创新思维表现欠佳”以及“课堂反馈不能有效驱动自主学习”等诸多课堂痛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以执教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团队大胆创新、寻求突破、精心备课,反复磨研磨,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要义,有效落实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呈现了对“教-学-评”一致性的丰富演绎。
躬耕示范 课堂盛宴
执教教师:黄莉莉 语文学科一级教师
课 题:《壶口瀑布》
本课紧扣教学目标,巧设课堂任务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感受游记散文的魅力。任务一重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结构,感受作者观察视角的多变和材料安排的详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任务二聚焦于语言的品味与鉴赏,通过朗读赏析、比较鉴赏等活动,让学生领略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任务三则引导学生体悟情理美,理解作者的情感升华过程,感悟黄河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执教教师:陈 洁 数学学科一级教师
课 题:《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本节课带领学生经历从矩形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到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归纳过程,引导学生探讨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帮助学生弄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和矩形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感悟“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以及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提高学生几何综合运用能力。
执教教师:杨雅新 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级教师
课题:《从依法文明养犬认识“无法治不自由”》
本课通过议题式教学,结合案例分析,感知法律是自由的边界,进一步了解法律对公民自由的保障作用,辩证的认识到养犬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案例初步探究依法维护权利的途径,增强珍视自由的意识和法治意识,尝试在社会生活中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并通过解决社区犬只问题,增强依法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共建文明社区的能力。
执教教师:丁萌萌 地理学科二级教师
课 题:《海陆的变迁》
本课以“探究地中海中神秘小岛成因”这一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激活学科知识。在学生分小组分析材料,大胆预测,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不断论证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形成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在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探究“板块运动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将地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中。
执教教师:宋宪哲 信息技术学科一级教师
课 题:《Mind+中侦测与控制的应用——四则混合中整除法运算设计》
本课以设计四则混合运算为创设情境,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通过贴近生活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程序设计,引导学生对整除运算的角色,背景,剧情进行分析,确立数字、运算符与运算结果之间关系。梳理关键知识点使学生了解编程思维分析基本过程,分层教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勇于尝试完成新任务,更好地掌握Mind+中的侦测与控制模块使用。
青春激扬 课堂华彩
执教教师:张刘婷 语文学科青年教师
课 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第2课时
教学反思:
这次展示课我选了李星华的回忆性散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先是熟读文本,理出教学思路,查阅了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又找来李大钊的纪录片观看,再深入了解背景后,再次完善了教学思路。请教了师父朱荷琴老师后,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并结合朱老师提供的建议,结合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展开分析,确认最终的教学思路。
对于本次汇报课,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提升。比如上课时的语音语调要抑扬顿挫;未能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等等。一次展示课,一次成长,后期教学会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改进,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执教教师:韩玖宏 数学学科青年教师
课 题:《6.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教学反思:
本课从解决一道基础不等式的应用开始,变式拓展为解决一道不等式组的应用作为引入,带领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引导学生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进而去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自主探究,用图形解决代数问题。
在研讨环节,前辈们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让我获益匪浅。比如教学环节设计要学会首尾呼应。如在讲到利用数轴去表示不等式组解集时,引用的不等式组难度有点高,但是如果留到最后解决,刚好能首尾呼应。其次要精讲多练。如在利用数轴表示完不等式之后,不能仅仅总结规律不是重点,而是针对用数轴表示解集这个过程设计相应的联系,便于学生掌握领会。最后善于利用学习单,方便学生学习和展示。
执教老师:张 莹 英语学科青年教师
课 题:牛津英语7B U6 听说 About the seasons
教学反思:
本节听说课以free talk学生对四季的看法引入,听前学生根据图片预测对话主题、内容,听中学生速记关键信息、完善思维导图、朗读,听后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复述,小组活动讨论、描述、用思维导图记录由四季想到的事物及对此的看法,并借助思维导图描述他们对季节的看法。本节课训练了学生听中速记的能力,在语境中操练了新授句型…makes me think of…;It is + adj. + to do…,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收集并描述想法,培养了观察力和表达力。
执教教师:岳 璐 英语学科青年教师
课 题:7BU6 Hard work for a better life
课 型:Listening and speaking:About the seasons
教学反思:
本课节以季节为切入点,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交谈四季让他们联想到的事情,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有关春天的思维导图,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重点讲授句型:What does spring make you think of? 及应答Spring makes me think of rain. It’s awful to walk in wet and dirty streets.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听懂有关季节的对话并能用英语说出对季节的看法。在情感方面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力。
本节课上创设了有关春天的语言环境,充分激发学生对季节的讨论和热情。通过重点语言点讲解,使学生能灵活准确地使用相关句型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整节课课堂氛围良好,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都很高。
执教教师:徐晓伟 历史学科青年教师
课 题:《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反思:
本次执教的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在教材内容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三个子目: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通过文天祥将这几部分串联起来,完整地呈现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的过程,为讲述下一课《元朝的统治》做铺垫。
通过朗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进行导入,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三部分进行,分别是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与正确认识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的历史进步性。在对蒙古政权的形成和发展的讲述中,没有补充过多的史料,在问题设置上比较浅显。在第二部分,对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给出史书文献、地图、诗词、出土文物等多种史料,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理解元朝的统一对中国的意义;最后通过整节课对文天祥的讲述,从时代背景、身份地位、个人经历、思想情感、历史贡献等视角感悟文天祥身上体现的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并且通过合作探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正确认识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的历史进步性。
执教老师:王 曼 历史学科青年教师
课 题:《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时间轴和地图,让学生厘清蒙古族从草原部落发展到封建帝国的时空脉络;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解读,认识忽必烈的历史功绩,从不同视角理解元朝统一对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根据课标,需要让学生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意义;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因而,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强化民族认同。
课后我对本课的选材和设问进行了问题反思,结合本组老师们的建议,总结如下:
1.文天祥部分处理不够得当,作为课标任务,应增加该人物相关内容。
2.“叙史见人”主题下,忽必烈的主线任务地位不够突出,可适当减少成吉思汗的故事,增加忽必烈青年时期的史料。
3.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性不够,可提前分好学习小组,并准备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执教老师:俞叶雯 生命科学学科青年教师
课 题:《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和花的解剖》
教学反思:
在本次实验课中,我们进行了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和花的解剖两个实验项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植物结构和组织的理解。
本次实验课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因动手能力欠缺影响实验效果。这其实是我对学生的学情认识不足。课后,回顾本节课教学,我认为在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还需多动脑筋。如是否在课堂上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实例和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是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我将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执教教师:张金坡 生命科学学科青年教师
课 题:《常见的脊椎动物类群—鱼类》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安排观察鲫鱼外形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鱼类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适应性,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关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以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索和社会责任)。
通过教学,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观察实物,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讨论,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易懂。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知识点讲解方面,有时过于关注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操作。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今后我会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亲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执教教师:李辉煌 体育学科青年教师
课 题:《快速跑(5-1)、体能》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分组对快速跑起跑动作进行探究,从“如何跑得快”这个根本问题入手,慢慢挖掘起跑动作对整个快速跑过程的影响,帮助学生练习站立式起跑的标准姿势,发展学生的下肢爆发力以及跑步运动表现。
回顾本节课教学,我发现有许多值得深究和改进的地方,更加清楚了一节课的流程设计,教师的示范面、语言上的精确程度等。如在教学组织上消耗的时间过多,运动路线规划不清楚。其次本次开课班级学生活泼好动,因此在一些固定的组织形式中并不能发挥他们的天性,应当再进行多样化的内容安排,不以固定的组织形式站立队形,会对课堂氛围有更积极的影响。最后在本次快速跑的内容中,应更加倾向练习“起跑+跑”的启动过程,才能更好地结合重难点解决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体能练习时,应当更加注意学生的核心力量、下肢爆发力的动作练习等。
执教教师:卢鑫泓 体育学科青年教师
课 题:《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分小组练习,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激发同组与异组间学生积极性与兴趣。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不是一味地观看与模仿,而是更多激发学生对动作的深入思考,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动作技术与动作要求。本课在发展全身协调发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小肌肉群的掌握与发力。
作为青年教师,在本节课的教授过程中,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这个项目上的趣味性还有所欠缺,同时在语言简练方面还是稍欠火候。在本课中,我采用小组练习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有所提升,但还是缺少一点的竞争小游戏,没有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通过本次教学成果展示和研讨活动,老师们明确了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和教研方向,明晰了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在真实情境下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学习历程展开,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创造条件。本次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我校研训一体化机制的完善,不仅促进了老师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还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嘉宜教师团队将持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凝聚力量,为绚烂多彩的课堂教学绽放萤萤之光。